缤纷校园
首页 / 缤纷校园 / 正文
立足创新能力 探索质疑教学
作者:科研室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次数:发布时间:2004-09-13 20:49:16

    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黑板上画的圆,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像什么,一下子可以有20多个答案,而问大学一年级学生,竟没有一个人发言。有关调查也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只占2.9%。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学生真的全都失去了想像力?高中生思维能力反而下降了吗?不是的,只是经过多年的教育,他们树立了一个观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而且都是千真万确的。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他们一下子揣摩不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所以不敢贸然回答,不敢当众出丑,更不愿意提任何批评意见。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怎么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他们已习惯于接受了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这就启示我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尝试质疑教学,让学生主动向老师质疑问难。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学生自主发展目标,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疑义相与析”中“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产生“共生效应”,还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民主、融洽、愉悦的课堂氛围,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绝大数教师的理念都得以更新,诸如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对话,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都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教学中又如何呢?一是相当多的教师有理念而无行动,或者说苦于不知如何行动,其举措充其量也只是小打小闹;二是学生的理念跟不上,他们已习惯于一直以来的填鸭式教学。因而就质疑教学而言,不是想开展就能开展的,尚有诸多方面需要努力。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乐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被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也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问、乐问。

    在初始阶段,允许学生“拄杖无时夜扣门”,开放质疑课堂,随时随地可以向老师质疑以前、目前乃至以后文本中的任何内容。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问题质量参差不齐,教师既要对质疑能力强的同学持鼓励、赏识的态度;也要包容、肯定与启发因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而导致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甚至有这样那样错误的学生;更要宽容、理性地对待一些学生的“偏常”质疑,因为往往就在顽皮、淘气甚至刁钻古怪的问题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幼芽”,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稍纵即逝新奇独特的“火花”,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引导。

    模仿教师提问,是初始阶段常用的方法。诸如扣题目问,抓重点词语问,围绕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句子问,寻找看似矛盾的内容问,就反常语序问,与类似文章比较着问等,都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不仅模仿语文老师,也模仿其他学科的老师,那些提问精彩的教师,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

    反复品味、整体感知是质疑的前提。要提出一个问题,大概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自习——存疑——思辨——求解——发问,所以,要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非从文本整体入手,反复玩味不可。事实上,能乐于接受学生质疑的教师是勇敢的,因为课前他更需深入文本,反复揣摩,做到书中有我,我心有书,与文本作者心灵交汇,并有自己的学情估计,善于应变,随时能引导、点拨学生从大局把握,于细处入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否则,虽然在学生面前勇于自我批评的态度可佳,但毕竟美中不足,久而久之,学生一旦失去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教育便收效甚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可包括下面几种情况。第一,真正的疑难。这种疑难可能正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闪光点,若讨论解决之,教学效果必能事半功倍。第二,某些文章的微瑕之笔,或者文本注释、说明的错、疏之处,可争议处。就此质疑,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批评、勇于探索、张扬个性的精神。第三,似疑非疑之疑。也许这正是文本特别关键与精妙之处,可能已被个别学生领悟,而大部分学生尚未发觉,发觉者把自己领悟的精华用设疑的方法提出来,通过大家讨论形成共识,体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第四,疑中生疑。这是质疑课得以不断深入发展的最佳学习场,由平面走向了立体,这时的教学已不是一个“好的教学效果”能概括的了,更多的是师生都享受到教学愉悦。教师把这四种“疑”及其特点告诉学生,同样可以让学生有章可循,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就宏观而言,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还能怎样写”的立体思维中体会文本深意,发现疑难。就微观而言,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加一加、删一删、扩一扩、变一变、改一改、减一减、移一移、比一比等方法,与文本对话,汲取精华,质疑问难。让学生撰写学案,也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提出各自的疑难,在合作探究中,各自完成自己的计划,同时又修改、增加自己的学案。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在合作中自我拓展,激起新的火花,提升质疑能力。

    二、立足创新能力,让学生巧问、深问。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学生对教材上给出的答案或对教师给出的答案不满意,能提出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见解,这种见解不管正确与否,都是敢于创新的表现。而质疑教学中,学生深刻感悟和在合作探究中产生新的质疑,往往更富有创新精神。

    笔者教学《菏塘月色》时,大到社会背景,作者情感,小到字词句赏析,教师本来上课时必涉及的大多内容,都成了学生的质疑对象,热烈讨论中的师生都产生了一种鉴赏的愉悦。而这时,一位学生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清华的操场、教室、树林、朱自清自家的阳台,深夜也很静呀,为什么作者偏要去看菏塘呢?”这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很少考虑到的,他继续说,“昨晚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观莲’与‘采莲’在古代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观莲让人心境平和,因而菩萨大多端坐于莲台之上;采莲使人心情激动,因而常有爱情故事发生。朱自清先生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自然明白这个意思。”话语不多却赢来了师生热烈的掌声。

    创造性质疑,通常是课堂的高潮,因为它是学生探索至深层而涌出的甘泉,是合作探究的灿烂火花,是教师点拨的硕果。当然,教师也不能操之过急,过高的要求只会让学生徒生恐惧与自卑,熄灭了创造的灵气。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长兴中学)     
来 源: 中国教师报

编辑:ke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