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校园
首页 / 缤纷校园 / 正文
关注学生发展,丰富生命体验
作者:科研室信息来源:四结合点击次数:发布时间:2003-10-12 10:25:34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陆海鹰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承,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学习生活的幸福。
    因此,要立足课堂教学,努力以《数学课程标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整体的关怀,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本文将从“情:创境激情──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悟:感受领悟──培养学生的学习品格;做:亲身实践──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思:探索解疑── 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关注发展          生命体验
正文: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传统的“封闭式”课堂,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交流合作少;记忆结论多,探索过程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完成任务多,体验乐趣少。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学习生活的幸福,更谈不上品味生命的价值。
    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就应该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基本理念,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整体的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品格、学习智慧和个性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历程,进行有效学习,让学生享有幸福的学习生活,丰富每位学生的生命内涵,促进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发展。
    根据以上的认识,本文试就如何“关注学生发展,丰富生命体验”作一些探索。
     一、情:创境激情──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快乐的,也是没有生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生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中。经常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在数学的花园里。
    如上《年月日》这课时,老师投影“生日快乐”多媒体画面,播放优美的旋律,以充沛的感情亲切地说:“同学们,你喜欢过生日吗?能告诉大家你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就让我们同唱《生日快乐》,共享快乐时光;让我们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生日这一幸福而又美好的日子。”这样,就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面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并充分考虑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总是不一样的,适时进行点拨和鼓励。如,促其成功:(你真有勇气,为大家开个好头! 你说的比我原来的想法要好,真了不起!) 帮其成功:(你的想法挺有主见,能把想法说清楚吗?还有一个机会,让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们愿意吗?) 盼其成功:(我们让暂时还没有理解的同学想一想,给他们一点时间好吗?别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别泄气,还有机会,咱们再争取等)。 老师以自己对学生的满腔爱意去引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用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言语进行激励评价,竭尽全力地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欲望和尝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他们感情的门扉,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呼应,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这种教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从内心的深层次上感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教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倾向,意味着教学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努力地致力于完整的人的发展;这种教学关注师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意味着教学关注师生作为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悟:感受领悟──培养学生的学习品格。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理论理解角度各异2,但有一点他们达成共识,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殊途同归。在提出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猜测、感悟数学问题,多种答法和多种理解并存的现象时常出现。因此,要把“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是“未完成的数学”来教, 给学生提供重新“再创造”的机会。
    如我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设计一道题( 事先每个学生准备24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形):“用2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让学生先各自拼图,再展示各自的作品,摆成四种不同的图形(如下图所示),然后根据摆的图形计算各自的周长和面积:
    ①周长:(24+1)×2=50(厘米),面积:24×1=24(平方厘米);
    ②周长:(12+2)×2=28(厘米),面积:12×2=24(平方厘米);
    ③周长:(8+3)×2=22(厘米), 面积: 8×3=24(平方厘米);
    ④周长:(6+4)×2=20(厘米), 面积: 6×4=24(平方厘米)。
最后,请同学们说说,你在拼一拼、算一算的过程中发现什么规律?即:
生①:长方形无论怎么摆,它的面积总不变;
    生②:长方形无论怎么摆,它的周长总在变;
    生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周长也就越短;
    生④:对,如果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距越大,周长就越长。(后两种独特的规律我备课前事先没有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却想到了。这是课堂中最出彩之处)。
    这个教学片断,首先让学生自己摆、自己试、自己想、自己算,得出求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算式。然后引导观察、自行发现、群体交流、比较讨论,得出不同的规律,达到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种教学,“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赋予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这种教学,伴随着学生在课堂中一次次的自行发现、概括、探索的高潮迭起,无穷的回味仍在他们心底里涌动。学生正是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体验到了学习的甘苦,领悟到了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品格,促进了生命个体的茁壮成长。
    三、做:亲身实践──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选择、合作交流和亲身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说过:“从教学生学会数学转向让学生做数学。”这里的“教”是指简单的传授和以讲为主的灌输,而“做”是指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选择和亲身实践。在课堂中,让学生“做”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享有足够的亲身实践时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无限生机,时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教学“比较 、 、 、 这四个数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自行尝试设计解题方案,再通过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的小组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在相互切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一般学生按常规的方法思考,先通分,再比较大小。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
    1.化成分母相同,再比较大小;
    2.化成分子相同,再比较大小;
    3.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4.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因为  大于 ,而 大于 ,  大于 ,所以这四个数从大到小的排列是: > > > )。
    通过这种学生亲身参与、自行设计的解题方案,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不同思考途径,满腔热情地赞扬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师生尽情享受这精彩瞬间所带来的快乐。使课堂变成激励自主学习、亲身实践的空间,变成不断尝试获得成功的学习乐园。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高度增强,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思:探索解疑──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语)。数学教师也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问题解决”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中,“问题解决”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课堂教学中的解疑的过程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学习的内容独立思考,提出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探讨的疑难问题,再通过合作学习,集体讨论、自主探索。对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最实质的问题组织广泛的深究,发动学生互相解疑,达到自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时的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个性的、充满童趣的世界,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学生在“商有什么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导引下有了深究的欲望,动手计算“ 10÷3=____,58.6÷11=____”这两个式题,通过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大胆猜想的自主合作学习,揭示了“循环小数”的意义概念的内涵。“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学生又投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
     学生说:春夏秋冬、日落日出;
    有的说:一月至十二月、周一至周日;
    有的说: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当有的学生说:“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时,同学们提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各抒已见。此时,老师对“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是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问题再次指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讨论,达到共识。即:从人的个体来讲,它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但如果从人类的生命繁衍的整体来讲,是从出生到死亡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这种教学,学生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实际创造的过程”,“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独特的个性得到显示,品格和魅力也得到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和潜在性,创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研究者。作为组织者,老师要处理好新知与旧知、书本知识与学生运用知识的关系,为学生开创生机勃勃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空间、思考的空间、表现自我的机会还给学生;作为参与者,老师与同学平等相待,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作为指导者,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碰到困难时,能耐心地给予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弘扬合作精神,自行解决;作为研究者,教师能细心地体察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有位置、有用处、有实力、有价值,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知识,而是对“数学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方面的综合发展。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展示教师教育智慧,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个体生命一起参与、情感交融、彼此欣赏、共同成长、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2. 刘兼.《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M].北京师范出版社, 1995年6月。
   3.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3月。
   4. 张奠宙.《数学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挑战》[J]. 中华数学教学参考,2000年10月。
   5. 2001年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数学课程标准》)。
   6. 庞学光.《完整性教育的探索》[M].南京.重庆出版社,1994年。


编辑:ke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