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校园
首页 / 缤纷校园 / 正文
搞好课堂教学,落实课程新理念
作者:科研室信息来源:小学数学网点击次数:发布时间:2003-10-12 10:17:34
 
详细内容:

                  重庆沙坪坝区巴师附小    陈波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指导、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课程标准》同时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的工作是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每一堂课都不一样,每一堂课都有创新因素在里面,又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心灵之间的融恰与碰撞,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教学活动就不能产生,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积极提倡从做中学数学,探索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角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些地方有角,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身边哪些东西有角。比如:钟面两根指针未重合就形成一个角,红领巾有角等。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思维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意义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如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在前面学习过十位个位都能被一位数整除(够除)。师提问:42÷3等于多少?新问题:十位数4够除但不能整除,个位数又不够除,怎么办?请学生思考,你能做吗?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第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

笔者从调研及听课的情况看: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如《角的分类》,有的教师告诉学生“按直角与平角分类,大于90º而小于180º的角是钝角,小于90º的角是锐角”,然后请学生判断,说理由;有的教师则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看一看,这些角有何特点,可以怎样分类。教师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二、两点反思:

1、传统的讲授法是否应丢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倡导主动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但是否可以不用讲授了,这是教师们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讲授法是目前使用得很普遍的方法,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接受最大量的信息,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容易导致“教师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讲授不当、过多、过滥会造成学习上的形式主义。真正强调主动性的讲授,是完全能够同认真听讲和心平气和地吸收知识协调一致的,教师适时地采用讲述也决不意味着学生的被动。何时采用讲授?当学生面对陌生的一无所知的素材或授课内容与他们的经验没有直接明了的关系时,让学生反复猜测,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而且从教学法角度上看也是毫无价值的。这时教师采用尽量直观并且符合童趣生动而自然的讲授,并不妨碍学生在讲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和讨论问题。

2、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应用。

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从教学过程看,教学活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以接受和学习人类文明传承下来的间接经验为主,这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接受型的。但这并不否认某些知识的获得需要让学生去感受、去经历、去探索、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形成学习的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果不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势必靠造成探究的过多、过滥,影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们应把握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度,我们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探究,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但不唯一化。

以上仅是笔者个人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斧正

编辑:ke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