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校园
首页 / 缤纷校园 / 正文
竖笛吹奏与歌唱呼吸的互通性与互补性
作者:苟荣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次数:发布时间:2008-11-10 09:54:52


竖笛吹奏与歌唱呼吸的互通性与互补性
                                苟荣
    近几年来,国外将中小学音乐器乐教学视为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质的很好手段逐渐被大家重视,国家教委也明确将之写入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中高年级音乐课教学中引入了竖笛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竖笛教学研讨,我发现竖笛吹奏与歌唱呼吸存在很多互通性与互补性。

一.竖笛吹奏与歌唱姿势的互通性与互补性
    首先,歌唱姿势分站式和坐式两种,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大多以坐姿为主,但不管是坐姿还是站姿,我们都要求学生上身直立、自然放松,目光平视前方,保持头部的正直,这样可以使歌唱呼吸自然畅通;在竖笛吹奏时,虽然学生要用双手握着竖笛,但也是可站可坐,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亦以坐姿为主,同样要求学生身体上身直立、自然放松,目光平视前方,保持头部正直,目的也是让吹奏呼吸自然畅通。由此看来竖笛吹奏与歌曲演唱姿势有一定的互通性,目的都是保证呼吸的自然畅通。
其次,音乐课由于竖笛的引入,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很多乐趣,因为一支小小的竖笛可以吹奏出很多优美动听的乐曲,这无形之中给学生学习竖笛平添了几分主动性。当然要想吹奏好竖笛,学生就必须按正确歌唱姿式来练习竖笛吹奏姿式,在掌握好了竖笛吹奏姿式的同时反过来又会促进正确歌唱姿势的进一步保持,这又是竖笛吹奏与歌唱姿势的互补性。

二、竖笛吹奏与歌唱呼吸的互通性与互补性
    呼吸是歌曲演唱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声的原动力,是歌唱的根,与日常生活时的正常呼吸方法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找到快速有效的呼吸提供给声带不间断发声的动力需要。在歌曲演唱时我要求学生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即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同时背部挺立,脊柱几乎不动,但它的两侧必须向下及左右扩张,让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这样因胸腔和肺部扩大,外界空气吸入肺内,肺部的气息就会充盈饱满,此时再屏住呼吸然后缓缓将气吐出,我们就会有稳定悠长的歌唱气息了;竖笛吹奏时的呼吸也一样,是竖笛发声的原动力,是优美笛声的根,这同样需要快速有效的呼吸才能支持吹奏出不间断妙美稳定的笛音。我在要求学生练习竖笛吹奏的呼吸时亦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即让学生横膈膜下沉,腰部四周向外扩张,空气迅即进入肺底,继而胸腔随之向外扩张,然后再将气缓缓吐出,以达到饱满稳定的吹奏气息。由此看来,歌曲演唱也好,吹奏竖笛也罢,其呼吸要求是基本相同的,需要快速有效不间断的呼吸,这就是它们的互通性。
作为教师,无论是唱歌课、竖笛课抑或综合课,学生掌握了歌唱的呼吸可以运用于竖笛吹奏,反之,学生在竖笛吹奏过程中运用好了呼吸又能促进歌曲的演唱,这又是竖笛吹奏与歌唱呼吸互补性。

三、竖笛吹奏与歌唱气息控制的互通性与互补性
    气息的控制是歌唱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环节,它就好比放风筝的线,如果线抖得好拽得紧,风筝就会在蓝天上飞得高飞得稳,反之风筝不是掉下来就是飞走了。歌唱气息的控制也一样,需要学生掌握好气息控制的这条线,让声音找到头腔的高位发声点自如的歌唱。我在学生掌握好歌唱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气存丹田,打开口腔,隆起软口盖,让口腔上方呈“圆屋顶”状态,找到发声的高位点,同时用吸气状态去歌唱,即当声音向外唱的同时还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形成内外对抗,这不仅可以保持吸气的深度,又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达到高位发声和纵深气息融为一个整体的声音,这样的歌声既优美、圆润,又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在吹奏竖笛时我除要求学生在吹奏不同音区的口风松紧不同外,也要求学生口腔上腭打开,同样气存丹田,腹部控制气息,吹奏时保持吸气歌唱的状态,使气流在口腔内缓冲吹出,这样低音不仅会更加厚实圆润也不容易出现破音,同时高音又会更加柔和且具有穿透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竖笛吹奏与歌曲演唱都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形成内外对抗,让声音与气息融为一体,这就使竖笛吹奏与歌唱气息控制形成了互通。
在歌唱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做到有高位、能控制的歌唱,我常常启发学生用“打哈欠”的方法找高位子,学生打开口腔吸气时很快就能体会到老师的要求,高位置的“啊”音就能很自然地发出;但在吹奏竖笛时,由于是用双唇含着竖笛的吹口,不能打开口腔找“啊”位,我就启发学生用歌唱哼鸣时“闭嘴打哈欠”的状态来吹奏,即硬腭、软腭同时打开,舌头平放,有控制的缓缓吐气,这时竖笛吹奏与歌唱时口腔位置也就一致了,形成了互补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竖笛吹奏与音乐课的歌唱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能对提高音乐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如此,竖笛吹奏在音乐教学中还能提高学生读谱视唱的能力;丰富学生多声部歌曲学唱的手段;帮助学生体验鉴赏音乐之功效等,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音乐教学中去进一步探讨。

编辑: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