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校园
首页 / 缤纷校园 / 正文
“课堂提问”:三思而后行
作者:周金梅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http://www.jyb.com.cn/点击次数:发布时间:2006-12-07 10:31:38
    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一个多月的以“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十几节课,每节课教师都会提出十个以上问题,细细分析教师们提的这些问题,心中很有一些想法。

  轰炸式提问摧残学生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三年级语文《蜜蜂》一课时,课一开始,他便提出了“蜜蜂到底认不认识路?作者做了什么实验?实验成功了没有”等五个问题,学生瞪大了眼睛,不知所措,读书时只得一会儿在这儿找答案,一会儿在那儿找答案。

  分析:对于三年级学生,对于还未读课文的学生,本应该让他们自由轻松地朗读文本,充分解放孩子的大脑,可经这位老师一连串的问题轰炸,学生头脑发昏、发涨,不知从哪一个问题入手,心中的沉重包袱成了读书思维的累赘。读书有了太多问题的重负,久而久之,学生只得用“厌学”来逃避它了。

  口头禅式提问浪费时间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数学课“垂直和平行”时,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线和两条垂直的直线,教师提问“这两条线平行,对不对?”学生回答“对”,教师又问“这两条线互相垂直,是不是?”学生回答“是”。一堂课,他提出类似“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口头禅似的问题至少15个以上。

  分析:一堂课40分钟,学生在回答毫无思考价值的提问中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太少了。何况,一个60多人的班级,在回答“是、对、行”这些简单的问题时又有多少人是思考后再回答的?其中不乏人云亦云的“南郭先生”,他们响亮的声音只是脱口而出的传声筒。

  作秀式提问迷惑学生

  案例:方老师在教四年级课文《搭石》,当学生预习了课文,方老师便提出“读了课文,你心中有什么疑问?”的问题,十几个学生提出了“搭石是什么意思”、“搭石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搭石是一道风景’”等十几个问题。方老师便说“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分析:教师采用让学生提问引出学习课文,方法本来不错,可是让学生提问不是为了尊重学生,不是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好像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作秀而已。学生的十几个问题五花八门,教师既没有进行梳理归纳,也没有点明重点难点。能不能通过学习课文解决所有问题?该从哪个问题找到学习课文的突破口?学生心中困惑不已。

  半截话提问教傻学生

  案例:李老师上三年级语文《花钟》,老师说“太阳花开的时间是———”一位学生便答“早晨”;老师说“这样的花像———”一位学生答“喇叭”;老师说“这些花开的时间放在一起像———”学生答“花钟”……一节课,老师几乎每个问题都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回答。

  分析: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像这位老师,总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答后半句,使学生养成了“挤牙膏式”的回答问题习惯,对学生将来的自主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实,课堂提问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巧妙的教学智慧。所以,我们必须“三思”而行,即要思考所提问题是否目标明确、能否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利于培养良好习惯。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智慧,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显著。(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小学 周金梅)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0日第5版

编辑:admin